机械工程学科博士、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标准(2024版)
(学科代码:0802)
第一部分 学科简介
1.1 前言
依据《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教研[2023年]2号),对昆明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学位授予标准进行修订。修订后的标准适用于昆明理工大学机械工程(0802)一级学科及其包含的所有二级学科的博士学位和学术型硕士学位。
1.2 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1.2.1 学科定义
机械工程是以相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经验,研究和解决各类机械产品在设计、制造、运行和维护等全寿命周期中的理论和技术问题的工程学科。
机械工程学科的基本任务是应用并融合机械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管理科学和数学、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对机械结构、机械系统、制造过程和制造系统进行深入研究,研制满足人类生活、生产和科研活动需求的产品和装置,并不断提供设计和制造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工艺。本学科具有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学科交叉以及为其他学科领域提供使能技术的特性,是发现规律并用以改造世界的强有力工具。
1.2.2 学科特征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下设: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1)、机械电子工程(080202)、机械设计及理论(080203)、车辆工程(080204)、工业工程(0802Z1)等5个二级学科,机械动力学及其应用、机电系统故障诊断、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复杂机电系统集成与控制、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流体传动及控制、先进制造技术、输变电设备及自动化、动力总成与车辆技术、企业集成及信息化工程、生产及制造系统工程等研究方向,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提供各类机械装备和生产制造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涉及机械设计、制造、试验、使用、维修等基础理论、技术和方法,并与力学、材料工程、自动化、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学科密切相关。促进机械装备和产品和生产过程向精密化、自动化、智能化、连续化、高效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第二部分 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2.1 培养目标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以“四个面向”为要求,培养掌握机械工程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熟悉本学科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较强学术能力,可以综合运用机械工程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从工程应用中提出科学问题、独立分析、发现规律,解决应用基础理论及前沿科学与工程技术问题。
(3)了解所从事学科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能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4)毕业后主要面向云南省、西部地区及国内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等单位,从事机械工程及相关学科的高层次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
2.2 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应该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本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主动拓宽知识面、关注学科前沿发展和知识交叉应用,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有较强的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其学位论文在相应的研究方向上应具有系统性和创新性。
2.2.1 基础基础知识
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数学、物理学、力学等自然科学是机械工程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熟练掌握例如数值分析、微分方程数值方法、数理统计、力学等基础知识,是机械工程学科博士生深入研究机械设计、制造、检测、控制的基础。具有相关研究方向涉及的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熟悉机械工程常用的数学建模、理论分析、仿真优化、计算方法、实验方法与工具,具备对机械工程科学及技术问题的深入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掌握至少一门外语,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文献阅读、论文写作,以及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等活动。
2.2.2 专业知识
(1)熟悉机械工程学科中设计、制造等方向的重要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围绕所从事的专门方向,对其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创新研究。包括机械工程一级学科通用的专业知识,以及所属学科方向的专业知识,例如,现代设计理论、机械动力学、先进制造技术、现代测试技术、现代控制工程、高级运筹学、多元统计学等。
(2)全面掌握机械工程学科常用的研究方法、实验技能、测试手段、仪器设备、分析软件、计算工具等是本学科博士生开展高质量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3)根据所在学科方向与其他学科,如力学、材料工程、自动化、计算机技术、生物医学等学科的相互交叉,主动拓展知识面。这些相关学科既给机械工程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背景、应用手段以及制备和测试思路,也对机械工程提出了更高更特殊的要求,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科交叉的重要性,才能使机械工程学科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3 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3.1 学术素养
(1)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追求卓越。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
(2)应热爱机械工程学科,熟知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概况和发展规律,深刻理解机械工程的学科特点。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学术潜力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机械工程实践中勇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规律、勤于总结成果等学术素养。
(3)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自觉运用所学学科知识引领科技发展。熟知并尊重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具有良好的知识产权意识。
2.3.2 学术道德
(1)遵守国家、学校等部门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遵从社会公德。
(2)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诚实守信,学风严谨,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2.4 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2.4.1 获取知识能力
对机械工程学科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把握比较准确,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如课堂学习、查阅文献、工程实践、设计实验、交流合作等,切实掌握所研究内容的发展方向及最新的研究进展,有效获取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在研究中保持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抓住关键性问题,能够在机械工程的实践中归纳和凝练科学问题,瞄准能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或工程问题的工程学科新理论和新方法,解决工程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能同自身研究结合起来,具有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4.2 学术鉴别能力
机械工程学科博士生应具有较强的学术鉴别能力。针对研究问题,要善于判断其在本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寻找机械工程学科中应该研究的关键问题。针对本领域的研究,有较强的综述和评价能力。能够正确判断研究方法,如机械故障诊断方法或测试方法的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和可行性。针对已有的研究成果,既要做到尊重,又要敢于质疑。能够评判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创新性和工程实用性。
2.4.3 科学研究能力
遵循机械工程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及客观规律,综合、系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工程实践和实验结果,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制定科学的解决方案,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获得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具有独立地分析和解决机械工程科学与技术问题的能力,能针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总体研究方案,分析其可行性,确定研究内容,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以及善于分析总结研究成果等。能独立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精神。
2.4.4 学术创新能力
根据机械工程学科的特点,能针对所研究的实际工程领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在已有研究成果或实际机械工程问题的基础上发展或提出新的理论或完善、修正已有理论体系,通过实验获取有价值的数据和掌握获取数据的新方法,建立新的模型以及对已有模型进行改进。根据新需求,研发新机械装备以及对已有机械装备进行改进,或在已有的性能上有新的突破;提出新的设计、制造理论与方法。
2.4.5 学术交流能力
博士生须参加一定数量的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在读期间需要做一定次数的学术报告,并至少参加1次国际学术会议;需要至少熟练运用1门外语阅读相关外文资料,发表外文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正确表达学术思想、准确阐明所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案、展示学术成果,与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述能力和宽阔的国际视野。
2.4.6 其他能力
机械工程本学科的博士生还应当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有助于团队合作共同解决关键科学问题,工程实践能力是运用所用科学理论知识并凭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5 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博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2.5.1 选题与文献综述要求
博士研究生应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依据研究条件,结合国家社会需求、个人知识背景以及研究兴趣进行论文选题,选题要体现“四个面向”,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在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环节要求对国内外近5~10年中的70篇以上的有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对所研究问题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客观的叙述和评论,为论文课题的确立提供支持和论证。
2.5.2 规范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有博士研究生独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应符合《学位论文编写规则》(GB/T 7713.1-2006)的规定,以及《机电工程学院学位论文撰写格式审查表》的要求。
2.5.3 创新性要求
本学科博士学位论文需要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够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有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验结果,能解决重要的科学问题或工程中存在的亟需解决的瓶颈问题,实验结果真实、可靠、有意义、有创新性。申请博士学位时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在学期间在《昆明理工大学理工类期刊分类》(昆理工大校发[2024]25号)中的T3(高水平期刊或会议)及以上级别的期刊上发表或录用与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至少5篇(含认定的其它学术成果),其中至少有1篇期刊论文被SCI检索。
(2)在学期间在《昆明理工大学理工类期刊分类》(昆理工大校发[2024]25号)中的T3(高水平期刊或会议)之(一)、(二)及以上级别的期刊上发表或录用与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至少3篇(含认定的其它学术成果)。
注:如有多篇会议论文被SCI/EI检索,申请学位时只计1篇。
2.6 学位授予
通过本学位点博士论文答辩的申请人,按照相关规定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第三部分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3.1 培养目标
(1)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以“四个面向”为要求,培养掌握机械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深入的专门知识和试验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3) 具有较强研究技能,可从工程应用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进行技术创新和开发。对所研究的课题具有新见解,具有工程问题建模、工程技术创新和开发的基本能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4) 毕业后主要面向云南省、西部地区及国内生产制造企业、公司、科研机构、教育机构等单位,从事机械工程及相关工程学科的设计、生产、研究、教学工作以及相关管理工作。
3.2 获本学科/专业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3.2.1 基础知识
机械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在本学科相关专业知识基础上,掌握本专业方向更深入的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机械原理、先进制造技术、数值分析、数理统计、计算方法和现代控制理论等。
3.2.2 专业知识
(1) 熟悉机械工程学科中设计、制造、控制、管理等方向的重要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包括机械工程学科通用的基础理论,例如:现代设计方法、机械动力学、先进制造技术、弹性力学与有限元分析、现代控制工程、工程信号处理、高级运筹学等。以及所属学科方向的专业知识,例如:计算机辅助工程与分析、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机器人工程、机电系统集成与控制、机械故障诊断学、液压控制工程、流体密封技术、智能控制理论、生产运作管理等课程知识。
(2) 掌握机械工程学科常用的研究方法、实验技能、测试手段、仪器设备、分析软件、计算工具等是本学科硕士生开展高质量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3) 根据所在学科方向与其他学科,如力学、材料工程、自动化、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的相互交叉,主动拓展知识面。同时,跟踪学科领域前沿最新知识是本学科硕士生完成研究工作的关键基础。。
3.3 获本学科/专业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3.1 学术素养
(1) 热爱所从事的科学与技术研究工作,具有探索真理、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
(2) 具有探索机械工程发展规律、科学总结等学术素养;
(3) 具有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4) 具有良好的知识产权意识。
3.3.2 学术道德
(1) 遵守国家、学校等部门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遵守社会公德;
(2) 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诚实守信,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严禁弄虚作假,尊重他人劳动和权益,合理规范使用引文或引用他人成果。
3.4 获本学科/专业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3.4.1 获取知识能力
(1) 机械工程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独立检索和查阅科学文献、专利和其他资料的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并善于归纳和总结,能够分析研究领域的进展,能够独立完成文献综述,客观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2) 能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培养主动获取研究所需知识的自学能力、掌握正确研究方法的能力;
(3) 深入地掌握机械工程的理论、工程技术和专门的专业知识,熟悉本专业的最新发展状况和趋势;
(4) 能够从工程实践、研究论文、学术报告、实验探索中挖掘和发现新问题和研究课题。
3.4.2 科学研究能力
(1) 熟悉本研究方向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熟悉机械工程领域的技术和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2) 结合个人对本领域研究进展的掌握,在导师指导下制定总体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内容,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等。进而能独立实现并完成既定的研究方案和研究内容,并能及时总结与分析研究结果。对于权威或他人的结果能够科学地分析、客观地评价,认识到可以借鉴或需要改进的地方,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3) 具有应用科学理论方法、获得科学实验数据和进行合理分析的能力,对机电产品、装备或制造工艺进行创新设计能力;
(4) 具有对本研究方向重要问题的评判能力,能够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价值判断。
3.4.3 实践能力
(1) 通过培养和锻炼,具备学术研究或技术开发的能力,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掌握常用的机械工程学科研究方法,能够使用相关的实验设备进行科学研究,在实验中增强动手能力。
(2) 能够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学以致用,设计新产品、创造新工艺和开展科学实验;
(3) 能够自行设计并搭建实验装置,具有与他人良好合作,实施机械工程设计制造项目的能力。
3.4.4 学术交流能力
(1) 学习期间应积极参加学术论坛、学术报告会、学术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能够采用座谈、讨论、演讲、展示、实验、发表成果等方式进行学术交流,正确地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
(2) 比较熟悉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能撰写论文摘要,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
3.5 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3.5.1 选题与文献综述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科研项目、生产实践,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应用机械工程学科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机械设计、装备开发等。学位论文应有新见解、先进性和一定的技术难度,能表现出作者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5.2 规范性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应符合《学位论文编写规则》(GB/T 7713.1-2006)的规定,以及《机电工程学院学位论文撰写格式审查表》(2024版)的要求。此外,学位论文还应符合以下规范:
(1)必须注明所用实验材料的具体成分、样品状态等;分析测试中采用的标准样品,必须注明标准样品的品质等级;
(2)必须说明实验测试所用的仪器设备型号、测量方法原理、测试条件等;
(3)按国家标准或某行业标准完成的测试方法,须注明所依据的标准编号;
(4)所用分析数据必须保留到分析方法或仪器检测限的最小有效位数,分析结果表示为平均值正负标准差;
(5)除本一级学科惯用缩略语外,文中缩略语必须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全称;全文缩略语用单独列表形式排出,列在文前或参考文献后;
(6)学位论文各章应配合有图表若干,并附有中英文图表题目和说明;
(7)硕士学位论文应避免实验结果的简单罗列。应对各种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3.5.3 质量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实际意义与新颖性。基本掌握论文选题领域中国内外文献及有关科技进展情况。硕士学位论文应在理论分析、测试技术、数据处理、仪器设备和工艺方法等任一方面具有新见解、革新或改进等。在论文中需要体现运用培养方案所要求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情况。论文需要体现所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和论文工作量情况,以及采用先进技术、方法、设备和信息情况。论文的主要工作,特别是创造性工作,必须是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要文句简练、通顺、数据可靠、图表清晰,严格准确地表达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提出结论。论文文字表述、计量单位,图表、引文等格式必须符合规范。
学位论文必须是系统完整的学术研究论文,要体现充分的工作量和成果的先进性,主要研究成果必须达到国内或国外重要学术刊物可以接受并发表的水平。申请硕士学位时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 在学期间在《昆明理工大学理工类期刊分类》(昆理工大校发[2024]25号)中的优秀期刊及以上级别的期刊上发表或录用与硕士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至少2篇(含认定的其它学术成果)。
(3) 在学期间在《昆明理工大学理工类期刊分类》(昆理工大校发[2024]25号)中的T3(高水平期刊或会议)及以上级别的期刊上发表或录用与硕士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至少1篇(含认定的其它学术成果)。
(4) 在学期间获得本学科认定的学科竞赛省部级二等奖及以上奖励至少1项(排名第1)。
3.6 学位授予
通过本学位点硕士论文答辩的申请人,按照相关规定将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第四部分 其他成果认定办法与统计说明
本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其它学术成果,按本认定办法进行认定:
(1) 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三等奖及以上1项的有效排名者(有个人证书),记为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1篇。
(2) 在国际或国家标准中有重要贡献(排名前五),记为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1篇。
(3)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与学位论文内容密切相关)授权1项,记为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1 篇。
(4)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与学位论文内容密切相关),法律状态进入公开阶段(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上可检索到),记为发表CSCD收录核心期刊论文1篇。
(5). 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与学位论文内容密切相关)授权1项,记为发表1篇《昆明理工大学理工类期刊分类》(昆理工大校发[2024]25号)中的优秀期刊论文。
(6) 在学期间参与完成与学位论文相关的项目(在学生中排名第一),通过“验收”或“鉴定”的国家重大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记为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1篇。
(7) 在学期间参与完成与学位论文相关的项目(在学生中排名第一),通过“验收”或“鉴定”的部、省级项目、校科技处认定的相应横向课题1项,记为发表1篇《昆明理工大学理工类期刊分类》(昆理工大校发[2024]25号)中的优秀期刊论文。
成果统计说明:
(1) 论文成果必须以昆明理工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本人为第一作者(导师必须为通讯作者),或研究生本人为第二作者(导师必须为第一作者)。
(2) 专利署名,研究生排名第一(导师必须为完成者之一)或研究生排名第二(导师必须为第一)。
(3) 其它学术成果必须以昆明理工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申请学位时最多只认定1项。
(4) 录用论文需提供学术期刊编辑部的带公章的书面录用证明原件(或正式录用通知邮件截图)、投稿录用的论文复印件和承诺书,并由研究生指导教师签字确认后方可被认定为有效学术论文。
(5) 上述其它学术成果的第一、二项,应与学科及专业方向相关。
第五部分 其他
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的培养,参照《昆明理工大学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申请学位的暂行规定》执行,其中:
(一)申请博士学位,必须撰写学位论文,按照有关规定,严格要求,保证质量,并达到以下条件:
在学期间在《昆明理工大学理工类期刊分类》(昆理工大校发[2024]25号)中的T3(高水平期刊或会议)及以上级别的期刊上发表或录用与硕士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至少2篇(含认定的其它学术成果);或在《昆明理工大学理工类期刊分类》(昆理工大校发[2024]25号)中的T3(高水平期刊或会议)之(一)、(二)及以上级别的期刊上发表或录用与博士学位相关的学术论文至少1篇(含认定的其它学术成果)。
(二)申请学术型硕士学位,必须撰写学位论文,按照有关规定,严格要求,保证质量,并达到以下条件:
在学期间在《昆明理工大学理工类期刊分类》(昆理工大校发[2024]25号)中的优秀期刊及以上级别的期刊上发表或录用与硕士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含认定的其它学术成果)。
(三)攻读我校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其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原则上需用中文撰写和答辩。
(四)本标准从2024级研究生开始执行,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研究生参照本标准执行,本标准由机电工程学院分学位委员会负责解释。